第10名 唐朝李白的《长门怨》二首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这是一首很精彩的宫怨诗,描绘出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画面阴森冷寂,居住在其中的人心情愁苦跃然纸上。
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相对,因此“失粘”,是一首典型的“折腰体”七绝,后面9首诗同样都是如此。
第9名 唐朝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这是王维在长江上游送好友沈子福归江东时写的一首折腰体七绝,相对来说王维比较偏爱折腰体。
此诗描述诗友目送友人荡舟离去后的场景和感受,语言明快,风格清丽,“景、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友情深厚,余音袅袅。
第8名 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官告老还乡,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年了。
回到家乡后,他目睹物是人非,友人不在,不仅感慨世事沧桑,写下《回乡偶书》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通过“人变”与“湖不变”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人生易老、世事无常、沧桑变幻之感。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自然,极易引起共鸣。
第7名 唐朝杜牧的《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记得有一次听电台答题节目,主持人出的一道题就是“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多少岁?”
答题者回答16岁,结果回答错误,正确答案是13岁,即出自“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语言清丽、优美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读来带给人深深的美感,诗意盎然。
第6名 唐朝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构造出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边塞思乡画卷。
全诗用语自然,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乡情满满,令人回味。
第5名 唐朝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李贺七绝代表作,抒发其志向,蕴含横刀立马,收复失地,建功立业之情。
全诗用语豪壮,壮怀激烈,顿挫激越,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出家国之痛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折腰”并未影响这是一首好诗。
第4名 唐朝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采莲女夹杂在美荷丛中,罗裙与荷叶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采莲少女聚精会神,人景融为一体,天真烂漫,可爱动人。
全诗构思巧妙,匠心独运,用语自然流畅,描写生动活泼、清新可人。真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3名 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写童趣,形象生动、活泼鲜明,我们分明看到一个皱着眉头,钓鱼时聚时精会神,怕惊动鱼不敢言语而向路人频频摆手的儿童!
尾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立意新颖,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童趣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第2名 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写他春游滁州西涧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
此诗描写生动,刻画传神,绘声绘色,写景如画。深山幽谷林木茂盛,西涧幽寂,清脆的黄鹂声,孤舟漂浮,随意横斜,这些场景蕴含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又暗含其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辈多人读这首诗后特地去滁州寻找西涧所在,结果均无功而返,徒留“滁州西涧何处觅,空忆当年韦苏州”的感慨!
第1名 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又名《渭城曲》,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写,是他七绝代表作之一。提到“折腰体”七绝,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就会想到这首诗。
全诗用语自然,毫无刻意雕琢痕迹,情景交融,情深意长,韵味隽永,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当时即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