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编者按
《清明日对酒》有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千年来,慎终追远的清明传统在香烛纸灰中绵延至今。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商业资本渗透与数字技术对祭祀场景的重塑,一些传统祭祀习俗逐渐变了味道,露天焚烧失控、攀比性消费、虚拟祭品诱导充值等乱象频出,已然背离了清明祭祀的文化本义,更触碰了现代法治社会的红线。
清明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祭祀活动现场,聚焦“新潮纸扎祭品”侵权、违规烧纸问题难遏、网络无纸祭品价格虚高等进行调查采访,展现传统礼俗的现代困境,探寻情理法的平衡之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目前,嫌疑人张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在‘金元宝’燃烧的过程中我一直心里默念平安健康,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分钟。”张某说,“烧完纸,我用木棍简单扒拉了一下就离开了,没有用土掩埋或用水浇灭等方式进行处理,也没有确认灰烬是否烧透。”张某离开后,未燃尽的火星引燃旁边杂草并迅速蔓延,火焰穿过铁皮围挡下方缝隙,最终引燃了旁边停放的车辆。
随着清明节临近,群众祭扫活动增多,加上春季风干物燥,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天津等地发现,夜间街头烧纸、居民区绿化带焚香等现象屡禁不止,消防、城管等部门已展开专项整治行动。
4月1日傍晚,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十字路口看到,有人在该路口焚烧纸钱,嘴里还念念有词。因纸堆面积较大且未设置防火隔离措施,导致烟雾弥漫,空气呛鼻,路过的行人纷纷捂着鼻子绕道走。记者注意到,该路口一侧是城市绿化带,附近停放着许多非机动车辆。尽管烧纸的人不断聚拢火堆,但由于烧纸量较大,一有风刮过,就会有点燃的纸张飘飞到路面上,甚至有纸片落地后仍在燃烧。
“最近晚上楼下十字路口有不少烧纸的人。每次他们离开后,路面上会留下大量灰烬,一堆一堆黑乎乎的,很影响市容,我们出去散步也只能掩鼻匆匆避开。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心里肯定不舒服。”北京居民张先生说。
除十字路口外,小区楼道、楼栋门口、街边垃圾桶旁也成了焚烧纸钱的“重灾区”。
天津一老旧小区居民刘先生反映:“清明节前后,楼道里烟雾弥漫,烧纸留下的黑灰粘在墙上,清理起来非常困难。”
“楼下的邻居在楼道里烧纸,楼上烟大得要命,在家都能闻到很大的烟味。”上海居民赵女士吐槽,因烟雾太大,和楼下居民沟通无果后,她无奈拨打了消防电话。
“邻居看到消防人员来了以后,就将东西收进房间。消防人员说,对于这种情况,他们也没有办法,最近一天内接到好几起类似的报警,只能上门劝说。”赵女士说。
上海杨浦某小区近日发生一起因祭祀不当引发的火灾事件。小区公共监控视频显示,张某在楼栋门口烧纸祭祀后,随手将未完全熄灭的纸钱灰烬倒入路边的垃圾桶,引发垃圾桶着火,附近一辆汽车的车头被烧毁。
在一些乡村的山间地头,不文明烧纸行为更加常见。
来自浙江绍兴的段先生近日因祭扫烧纸险些引发火情——在回乡给已故父亲扫墓时,他烧了不少纸钱,突然一阵风刮来,将带有火星的碎纸屑吹到不远处的枯草堆上,瞬间火星四溅,火势迅速蔓延。因为没有灭火工具,他只能用衣物扑打火焰,但收效甚微。幸好同在附近祭扫的居民听到呼救后,一起帮忙灭火,才将火势控制住。
河北沧州居民李先生在上坟地烧纸时发现,除个别近年新修的墓地外,多数年代较远的坟墓前都因为没有浇筑水泥或长期没人打理而杂草丛生。有赶时间的家庭在简单打扫后就开始燃烧黄纸,并且在明火未完全熄灭时就已离开现场。
“近日风很大,如果风吹火星到其他地方,那多危险啊!”李先生说。
天津某村一村民连日来都在村口做防火工作。他告诉记者,因为该村地处山林地区,原则上不允许烧纸祭祀,但许多村民根本不听劝阻,有的村民经劝阻后回去了,但等工作人员不注意又跑去坟地烧纸。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告诉记者,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焚烧各种祭祀品。但由于不少人仍然保留了在特定节日或忌日为逝去亲人焚烧祭祀品的习俗,而可供焚烧的场所有限,因此就出现了私自在小区、路边、楼道内甚至山林间焚烧纸钱的行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危害。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针对此类现象,多地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文明祭祀”专项行动:对十字路口、居民区、陵园周边等区域加强夜间巡逻,利用无人机监测隐蔽焚烧行为;部分城市启用高清摄像头抓拍,对违规者通过短信警示、现场处罚相结合;在社区开展消防法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普法讲座等。
一些地方推出了替代性措施:上海、广州试点“鲜花换纸钱”活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向市民承诺,祭祀期间摆放在陵园内的鲜花如有遗失,陵园负责赔偿等值鲜花。
受访专家指出,虽然有关部门已加强治理,但根治不文明烧纸乱象仍需法律震慑、环保倡导与文化宣传多管齐下,用“文明祭祀”代替“传统焚烧”。
“我国有着悠久的祭祀文化传统,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但传统的祭祀行为伴随着焚烧祭祀品、燃放鞭炮等仪式,难免产生污染环境、制造噪声、引发火灾等隐患或危害。”孟强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平衡“祭祀自由”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但一些地区采取“一刀切”禁止焚烧祭拜的管理手段,并不能兼顾传统习俗,可能引起部分群众不满,使其转而在更加隐蔽或危险的地方如居民区、马路边甚至居民楼楼道内私自焚烧祭祀,反而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安全隐患,引发更多的问题。
“堵不如疏。”孟强建议,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政策,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允许在空旷安全的区域适度焚烧,城市地区则应受到更多限制。在城市中也应当划定一些专门的祭祀区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人员,允许人们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焚烧祭拜,这样既满足人们祭祀的需求,又能保障公共安全。同时,应当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明祭祀的认识,推广绿色祭祀,鼓励使用鲜花祭奠、网络祭祀、电子香烛等低碳环保的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焚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