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农村老年人信息安全置于社会发展高度,才能避免“数字脱贫”沦为“信息返贫”,让老年人安稳度过晚年生活。

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苏糸
日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人民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源于网络兼职的刑事案件——16人因地推拉新获刑,上万名农村老人成为刑事案件被害人。案情显示,2022年3月至5月,毛某邀约刘某、何某等8人成立团队,在重庆市江津、武隆等地,以帮助免费注册激活电子医保账户为由,获取农村老年人的身份证、人脸信息和手机号码,私自注册支付宝账户后出售,非法获利近20万元。其实,上述案件并非孤例,去年一75岁老人因提供身份证领取免费鸡蛋,导致个人信息被用于注册网店销售假货,银行卡遭冻结并卷入诉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滥用的风险不断增加。手机号码及注册的各类平台账号一旦流入网络黑灰产业链条,很有可能被网络诈骗、赌博等犯罪团伙用于诈骗、非法引流等活动。老年人“触网”本就不易,还未充分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捷,却已成为互联网的受害者。老年人成为信息失窃重灾区,原因在于防范意识较弱,对于日益更新的诈骗手段不甚了解,抵抗不住扫码送鸡蛋、送礼品等的吸引力。特别是很多农村老人,本就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不了解,子女又都不在身边,上当受骗的风险就更高。此次案件中也提到,被害人全部是当地农民,大多数是65岁以上的老人。被害人在警察讲解后才恍然大悟:“我只知道登记手机号码换抽纸,根本懂不起这些网上的东西,没听说要注册啥子账号,早知道他们要用我的手机号码换钱,我肯定不同意的噻。”
上万名农村老人信息泄露,暴露出乡村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的脆弱性,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农村老年群体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如何在数字时代守住农村老年人的信息,成为社会治理中亟需破解的问题。上述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上下游合作骗取老年人电话号码,进行软件注册,谋取高额的收益。不难看出整个犯罪链条之完整,配合之紧密。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大精准识别打击力度,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侦破工作,一旦发现敏感信息就要采取严厉措施,连根拔起犯罪产业链。同时,要加大对诈骗案例的曝光以及反诈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要用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进行反诈宣传,并且要提醒老年人不能贪图小便宜,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在村镇、集市游走宣传,要提高警惕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当智慧城市享受着数据的红利,脚步缓慢的老年人却要承担信息失窃的风险,这种发展的失衡必须矫正。虽要求老年人提高警惕,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要充分理解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以及思考问题并非那么理智,更需社会、有关部门及子女筑牢防护网。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老人,从配齐信息安全员,到为每部老人机预装防诈系统,再到建立全国统一的涉老信息泄露举报平台。唯有将老年人信息安全置于社会发展高度,才能避免“数字脱贫”沦为“信息返贫”,让老年人安稳度过晚年生活。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