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走近”到“走进”,博物馆共议终身学习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8: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燕维

作为人类文明的窗口,博物馆如何通过创新的触达方式与互动模式,让不同年龄、背景的群体真正“走进”文化内核?

4月24日下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全球一百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博物馆作为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组织和平台”的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活动现场

打破边界,走进更多群体

文化可以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借助博物馆这一平台,可以搭建不同文化之间学习和对话的场景。

“文化间的对话,首先就是要了解。”布朗利河岸博物馆是少有几个将所有藏品都上网的博物馆。馆内30万件藏品,全部都可以在网上看到。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物理边界正在消融。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空间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可及性,扩大受众的范围。”布朗利河岸博物馆馆长伊曼纽尔·卡萨鲁介绍了他们针对幼儿、学龄儿童、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等不同受众的不同公教方式。

博物馆也正在主动“走出去”。巴巴多斯国家博物馆的做法是推出线上活动、线上论坛,让更多的人在不同的空间场所交流。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历史学博物馆因为场地关系,并没有常设展,他们的做法是利用博物馆周边的公众空间去开展各种活动。

这种“走出去”,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拓展,也会体现在包容性上,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包容,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拥有150个岛屿的塞舌尔,其国家博物馆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不同的创新项目:博物馆俱乐部,面向放假的孩子们开放;盒子里的博物馆,利用展品模型触达不方便或者不能进入博物馆的学校、老年人家庭;设置开馆60周年庆祝活动,推出“免费星期五”活动。塞舌尔国家博物馆馆长贝丽尔·温蒂克说,两年前她做过一个调查,只有5%的游客会来参观博物馆。为了触达这部分群体,他们还在景点、酒店开始了流动展览、多元文化节,主动走向游客。

南半球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项目,是阿根廷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从2015年开始创办的一场展览。今年7月,第五届双年展将在30个国家举办。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荣誉校长阿尼巴尔·乔扎米,同时也是南半球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主任说,希望能将这场双年展的触角涉及到各个角落的公众,“我们会更广泛地征集艺术家的作品,一方面立足本地,同时也希望去到各个地区办展。”

各大博物馆正在用行动证明:终身学习的可能性,藏在对每一个群体的尊重与适配中。

活动现场

双向共创,吸引更多年轻人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博物馆的策展方式也正在走入共创时代。

霍尼曼博物馆与花园展览内容总监佩罗内尔·克拉多克的观点是,博物馆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过程,是平等的知识交换的过程,因此要将展品与受众群体的想法、知识需求相结合。

共创,正逐渐变成各大博物馆策展的底层逻辑。把参观者放到博物馆空间、展览设计的中心,提高吸引力,也是不少博物馆在实践的。

巴巴多斯国家博物馆与学校等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的合作伙伴关系。“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文物知识,让艺术家、学生、历史学家和教育者针对他们的需求探索新的诠释方式。”

非洲遗产学院和当地学校联动,让博物馆的展品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同时,为了让学生走向博物馆,还专门设计了给学生的参观路线,只需要30-60分钟,就可以看到与课程相关的展品。

墨西哥经济学互动博物馆作为全球首个经济学主题博物馆,在开馆19年的情况下,将于今年6-10月闭馆提升。“现在的受众是智能一代,我们要用他们接受的体验、听得懂的语言去进行沟通。”馆长兼CEO西尔维娅·辛格说,他们并不在博物馆里去告诉参观者“经济学”是什么,“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让经济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约旦博物馆馆长伊哈卜·阿马林认为,年轻人喜欢的游戏,未来也可以变成博物馆传承教育的方式。

在数字时代,博物馆的共创逻辑,也许会是让年轻人找到共情历史的坐标,真正融入智能时代文化消费的日常图景。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