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可谓战略枢纽。
关于学科专业调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均提出要求。上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召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对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会上,一个“加快”引人注目:“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仅仅“建立”还不够,重点是要“加快建立”。这种迫切感,在于学科专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推进会非常清晰地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看待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效和问题,既要看到学科专业体系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制度保障,又要认清新形势新挑战下还存在不适应不匹配。”
也就是说,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新任务,学科专业设置还存在不适配。能否“适配”,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推进、关系到昂起高等教育龙头。
当务之急,必须“到位”。
思想要“到位”——
会议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唯有站稳这样的政治站位,方能在大局大势中牢牢坚定方向感、找准发力点。
对策要“到位”——
会议提出四个方面的措施,涵盖有组织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存量学科专业的迭代优化、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和政策激励、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等等。
这些措施,指向明确,路径清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前沿,突出学科专业设置的系统工程特征。
行动要“到位”——
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引领,坚持试点先行,加强协同联动,注重风险防范,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实干”是2025年教育工作的鲜明主题。快速行动、锐意改革、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是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不二法宝。
建设教育强国,绝非轻轻松松。还有不少重要任务,亟须我们“到位”。
上周,教育部还召开了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京津冀片区调研座谈会。会议强调,京津冀三地及有关高校要“以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会议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教师教育创新体制改革、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在各地、各级各类教育中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需要各地各校勇担使命。京津冀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教育基础雄厚、协同发展良好,三地及有关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锚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敢于创新,善作善成,在“到位”上作出表率。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跟着一步走。再多的“不适配”,也必然让位于“到位”。教育强国的锦绣图景,也必然徐徐织就。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3版
作者: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