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在洽谈将其运营和开发的SKP出售给博裕资本。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就SKP的管理和运营业务接近达成协议,该业务整体价值在40亿至50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超200亿元。目前,双方仍在就相关商场物业的归属进行讨论。此次交易也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变化的缩影,2024年中国内地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同比下滑2%至1.63万亿元,其中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
SKP帝国:从新光到华联的华丽转身
坐落在北京大望路的华贸中心综合体中的SKP,被全球各大企业总部、金融机构所包围,曾创下单日销售额破10亿的记录。不仅在北京,SKP在西安、成都、武汉以及杭州的选址也始终聚焦于城市的核心区域、高端商务区以及消费潜力极为巨大的地段,这种选址战略帮助SKP高效招揽了大批高收入、具备高消费能力的目标客群。
"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缩写,其前身是新光天地,2007年由新光三越百货和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创立。在项目创建之初,SKP就被明确定位为高端购物中心,北京SKP开业时引入了938个品牌,其中包含9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且超过40%为首次进驻北京市场的国际品牌,奠定了其在高端百货市场的重要地位。
2011年,新光百货出资额降低为4000万元,华联出资额仍为1亿元,华联成为大股东。2012年6月,经协商一致后,新光三越退出新光天地。目前,SKP第一大股东为新加坡公司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第二大股东为北京华联。此后,SKP正式进入"北京华联时代",北京华联在SKP的运营管理、品牌招商、顾客体验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其在供应链、物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销售神话的跌落:从全球店王到被德基超越
SKP的业绩曾一路水涨船高。2012年至2014年,北京SKP的营业额分别达到了65亿元、72亿元、75亿元,成为中国销售额最高的商场,并一直蝉联了十二年。在此期间,SKP更是一度超过英国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成为高端百货商场的天花板。
然而,这一销售神话在去年被南京德基广场打破。有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或下跌17%至220亿元左右,较2023年的265亿元下滑约45亿元。与此同时,据赢商网消息,南京德基广场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到245亿元,问鼎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端商业销售额第一。
这样短暂的跌落神坛,让SKP面临新的挑战。SKP并不只是承载了普通人的期待,还有某种指标性的意义,在特殊时期,它的屹立不倒曾是人们的心理安慰。而如今,面对业绩下滑,SKP也到了需要新生的时刻。
博裕资本:构建高端商业地产版图的战略布局
作为此次收购方的博裕资本是一家老牌PE,管理规模近100亿美元,其专注于大中华区私募股权投资,投资策略聚焦于"高增长行业头部企业"。最近两年,博裕资本在多个领域动作频频。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从2024年至今,博裕资本出手了十四次,集中在科技、医药和消费领域。
去年三月,博裕资本参与了万国数据旗下国际业务的股权融资,总投资额为5.87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博裕资本等投资者持有GDS国际43.9%的股权。此外,博裕资本在去年作为基石投资人参与了蜜雪冰城和华润饮料的IPO,认购金额分别为40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同时,去年创下宠物领域融资记录的帅克宠物10亿元融资中,也有博裕资本的身影。
具体到地产领域,早在2017年,博裕资本就开始了香港布局,其以15亿元人民币投资万科物业,获得25%的股份。最近,就在传出收购SKP前夕,博裕资本刚通过淘宝网阿里资产破产拍卖平台,以6.67亿元人民币,竞得*ST金科持有的金科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1.07797875亿股股票,已通过多次交易成为金科服务的第一大股东。
如此一来,收购SKP的举动看起来符合博裕资本的战略布局,这也被分析为博裕资本进军高端商业地产版图的重要一步,目的是打造"高端消费生态闭环"。SKP并不是最近地产市场出售的孤例,去年12月,阿里巴巴以7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银泰商业集团出售给宁波服装巨头雅戈尔;更早的9月,名创优品宣布以62.7亿元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份。
相比于上述两个案例,超200亿人民币的定价难说便宜还是贵,但如果整合顺利,博裕资本将在高端商业地产领域收获一个标志性布局。放眼国内乃至全球,SKP都称得上是一个稀缺的优质资产,有预测表明,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而拥有全国核心城市网络布局的SKP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从长远来看,高端商业的前景仍被看好,以南京德基、杭州大厦、港汇恒隆、广州太古汇等重奢商业为例,在销售额接近或突破百亿以后,依旧保持了正向稳定增长。
无论此次交易最终如何收场,属于"北京华联时代"的SKP,似乎已经接近尾声。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