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进北京 近世界——2025“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暨(美心)青海“家宴”菜品北京首发活动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48:00    

青海“家宴”菜品展示。杨红霞 摄

  四月的北京,花红柳绿。青海拉面带着青藏高原的独特韵味,在这里交融汇聚,独属于青海地域的特色饮食文化也在这里被看见。

  4月11日14时,“面面相谈 美美与共”拉面访谈——一“面”等你四千年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青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马有义这样诠释青海拉面:“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

  全国青联委员、艾麦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清,从自己在北京开办拉面店、服务全国两会代表,以及融入北京社区市民生活的经历讲起,认为少数民族拉面人靠着拉面手艺在北京立足,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因此,他的拉面店每周二开展公益服务,为拉面店周边社区老人、环卫工人、学生提供免费的“爱心拉面”。

  青海食尚马忠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华,凭借一碗青海拉面传递中国声音。他走出青海,走出国门,用72家海外拉面店,向人们讲述青海拉面走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2024年,青海人在全国开拉面店数量已达30278家,拉面从业人员达20.3万人。面粉主要来自河北、河南;牛肉主要来自青海、山东;油料主要来自青海;辣椒粉主要来自青海、宁夏;香辛料主要来自云南;设备主要来自广东、浙江……

  拉面碗里的经济账、文化史、烟火气,以及拉面浇灌的“团结花”……你一言我一语,我与青海拉面的故事、青海拉面人的故事,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了今日青海拉面走出青海、融入世界的乐章。

  访谈现场气氛热烈,会场外同样热闹。

拉面师傅在现场展示拉面穿针。杨红霞 摄

  50余家青海名优农畜产品企业,带着一件件青海好物和满满热情,在北京的四月天里向北京市民介绍家乡特色。

  “这几个羊肚菌是人家专门给我尝的,我看这枸杞是有机的,买来尝尝。”78岁的周俊英和朋友在附近遛弯时发现有展台,进来逛了逛就忍不住掏钱买了东西。

  “工作人员都特别热情,服务态度也好,虽然我没去过青海,但给我的印象特别好。”

  “我去过青海,所以青海的东西我信得过,愿意买!”看到有记者采访,王艳华主动上前介绍。王艳华说,自己多次前往青海,对大美青海有着特殊感情,送亲戚朋友都会挑选青海的特产。

  在青海枸杞的展台前,记者碰到了一位熟悉的顾客。

  出生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在格尔木长大,读完初三回到北京的贺海仁,因为看到宣传报道,专门来寻找记忆中青海的味道。

  “倍感亲切,所以我买了都兰的枸杞和沙棘汁。今天在首都举行这样的活动,我真的很高兴,就要借助这样的平台宣传青海、推广青海,我们本土的东西品质都很好,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临走时,贺海仁指着展台背景板上的昆仑雪山照片说:“以前觉得荒凉,现在觉得美。”

  对有些人而言,食物可果腹;对有些人而言,食物更是寄托了一种独特的记忆和情感。以美食为媒,以拉面为链,连接起了商业需求,也连接起了情感需求。

  17时许,位于北京国贸商城的翠园饭店内人头攒动。沿着圆弧的走廊,一道道来自青海的美食,精致地摆放在展台上。人们带着好奇,纷纷拿出手机,想为眼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拍照留念。

  “尝尝我们高原的蓝莓和草莓,味道很好。这些都是我们当地的冷凉蔬菜。”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蔬菜中心主任朱安香,不遗余力地推销着从当地带来的冷凉蔬菜。

商户在介绍青海土榨菜籽油。杨红霞 摄

  新鲜牦牛肉、藜麦米、青海土榨菜籽油……青海带着满满的诚意,只为让具有高原特色、绿色有机的食物摆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在嘹亮的青海花儿歌声中,香港美心·青海“家宴”北京首发品鉴活动暨传媒发布会正式开始。

  祁连黄菇牦牛肉酥饼、枸杞鱼汤水培生菜、有机藜麦牦牛肉羹、青海牦牛肉汤拉面……12道利用青海当地食材,经粤菜厨师精心烹制的香港美心·青海“家宴”菜品依次呈现在大家面前。参会人员手机中刚刚拍下的照片,变成了眼前热气腾腾的美食,大家都忍不住想尝尝味道如何。

  而现场青海拉面师傅表演的拉面穿针,更是引来阵阵欢呼,引得现场参会嘉宾和国际友人上台亲自体验。

  一道道美食,不仅是青海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有力成果,更是青海打造“青字号”餐饮品牌,形成“特色产品+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模式的生动体现,让高原风味成为撬动国内市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环境中,走进北京就意味着走近世界。不论是青海拉面,还是青海特色农畜产品,在一步步不断探索前行的进程中,我们期待它们在北京留下深刻的印记。

编辑:杨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