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06:43:00    

编者按

AI第一城、独角兽第一城、“小巨人”第一城……提起首都北京,科创绝对是一个高频热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千年古都的核心功能。积跬步以至千里。今日《光明日报》与《北京日报》同步刊出两报联合调研组采写的报道,聚焦展现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秉承科技、文化、绿色三大设计理念,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为面向全球创新创业者和首都市民的海淀会客厅,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资料片)

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联合调研组

对于首都北京,不管是来过的还是没有来过的,恐怕都能说出许许多多。但是,对于北京科技创新的实力,未必人人皆知。

你知道吗?

北京,国家科技奖获奖数量全国第一;

北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全国第一;

北京,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全国第一;

……

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北京连续8年排名全球第一!

仲春时节,伴着玉兰幽香,沐着和煦暖阳,调研组穿行在春意盎然的古都。扑面而来的浓烈创新氛围、强劲科研活力、丰硕成果转化,让我们从心底发出赞叹:

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高度富集的人才资源,为博采众长、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基础

站在横跨中关村大街的天桥上,凝视着街两旁恢宏挺立的大厦,已在此打拼20多年的中关村创业者程静思绪翻涌。

这位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70后”清晰记得,刚来这里时,尽管街两旁的建筑仍简陋,但这条享誉全国的“电子一条街”已涌动着创业的春潮。到处是讨价还价的买家卖家;随便走进一家店铺,你可能就会碰到一个“身怀绝技”的攒机高手……

如今的中关村,那些简陋的店铺早已不复存在,“攒电脑的人”也早已不见踪迹,遍布街区的,是芯片、量子、机器人、人工智能及来自全国的创新创业者!

从诞生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到涌现2.9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15家独角兽企业;从全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北京西北端的一块块“飞地”,到连接成网的“一区十六园”……中关村,这颗强劲的心脏泵出的创新血液,已遍布北京每一片土地。

“嗖!”两列飞驰的列车擦肩而过,留下一声巨响,铁轨都在震颤。

“时速500公里!”一旁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振旭满脸兴奋地告诉调研组,他们正在进行试验,根据错车过程中的气动数据,不断调试高铁的“身型”。

这一幕发生在怀柔科学城。这是世界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平台。试验平台储藏室里,摆满了用于测试的各式火车头。

聊起这个平台,孙振旭感慨万千。以前,列车的气动外形设计大多借助风洞实验完成。“但列车的地面运行环境复杂,仅靠风洞无法模拟,必须让列车真实地跑起来。”他说,有了这个试验平台,我国高铁研发跑出了“加速度”。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速列车,都是从这个平台‘跑’出来的!”孙振旭话里透着自豪。

像这样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仅怀柔科学城就有37个:比地球磁场高出60万倍的强磁场,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把时间“切割”到只有1秒的一亿亿分之一的超快光场……北京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拥有28%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有了这些大装置、大平台支撑,北京产生的重大原创突破有望越来越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

扎着两只辫子、头戴粉嘟嘟的发卡……发布会上,一个可爱的“小丫头”在屏幕里跟大家打着招呼。

“她叫‘通通’,是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介绍,去年“通通”的认知能力还只相当于2-3岁的娃娃,现在已达到近6岁!

2020年,朱松纯在北京大学西门附近选址创办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何选择这里?用朱松纯的话说,“在这儿溜达一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尽收眼底!”

凭借此地高度富集的人工智能人才资源,朱松纯很快就组建起了科研团队。

90余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院所,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北京的人才资源得天独厚。“就以高校院所最为密集的海淀区为例,聚集人工智能企业超1300家,备案大模型76款,占全国的1/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奎说。

“回国创业10年了,我感觉一直置身于国际科技交流的‘前沿阵地’,随时随地都和世界‘链接’在一起!”北京华力必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新动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晟兴奋地说。

李晟所从事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图像技术研发。回国前,团队还担心在国内搞科研会不会“跟不上趟儿”,而在北京经历的一切,彻底驱散了他们的顾虑——

“想获取最新科创资讯,北京的国际展会、项目发布无处不在;想‘头脑风暴’激发灵感,每天都有很多高端研讨、前沿论坛敞开怀抱。置身其中,听会、看展、会议中场休息,处处都能见到国际大咖,一聊,思路就打开了!”李晟告诉调研组。

从中关村论坛,到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从高校学术对话,到科研机构项目研讨、各类小型沙龙……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国际化科技交流活动,每天都有很多场。

“技术研讨密度令人震撼!”在与调研组的交流中,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感慨不已。她认为,北京创造了“全球创新力量汇聚、碰撞的绝佳契机,为创新思维的交流与拓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北京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链接全球的创新资源,你总能在某个场合、某个时候与别人一起碰撞出奇思妙想。”杨奎说。

精心铺设的“高速通道”,让成果转化、走向市场拥有了全程支撑

回忆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北京是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秀深有感触:“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要经历许多个步骤。在北京,我们每一步都走得不孤单。”

说到印象最深的一次成果转化,他指向桌上那台看似普通的白色仪器。显示屏上,实时监测的数据呈柱状排开,动态更新。

“这是最新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能满足更高精度的气溶胶颗粒检测,价钱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张景秀说,“要是没有北京的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这套设备想搞出来,估计得推后两三年。”

“概念验证,是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的关键环节。”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闫颖介绍,“这个阶段,成果的应用前景还不清晰,需要评估,前期投入也大。于是,我们结合实际需求推广概念验证,遴选一批有能力的企业承担验证项目,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

自2022年以来,北京面向高校院所持续征集、发布概念验证项目,并联合企业开展概念验证工作。仅2022—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便支持76项高水平科技成果找到合意的概念验证团队。

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做媒下,张景秀的团队马上找到了“对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项目提供概念验证。张景秀说:“到今年1月,这套仪器已经销出去15套了,有大几百万块的进账!”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已累计支持建设26家概念验证平台,开展概念验证项目300余项。

闯过了验证这一关,要想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场,还需要铺设“高速通道”。

十多年前,我国的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全部依赖进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液氢和液氦温区低温制冷技术的重大突破。可当所里进行成果转化时,一堆现实问题接踵而至:经营团队怎么组建?资金从哪里来?公司股权怎么设计?市场如何打开?……这些对纯研发背景的科研人员来说,全都是难题。

就在此时,北京强力推出了“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的举措,一批“技术经理人”快速成长。时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产业策划部部长的张彦奇就是其中一员。

“我和科研团队一起,调研了行业将近一年,走了四五十家投资机构拉启动资金,光商业计划书就写了七八个版本。”张彦奇回忆。

如今,张彦奇已成为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而他团队的年产值已达数亿元,成长为领先行业的独角兽企业。

“现在,全市已经有257家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越来越多人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奔走。”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秘书长杨晓非说。

“企业的上下楼就是产业的上下游,我们将从制造、应用、市场对接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更大空间,打造高端应用场景,打通从试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局长蔡继征说。

“3,2,1,脱钩!”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试验场,一声令下,一个三脚架式的“大家伙”展开身姿,动作丝滑。

“火箭要想重复使用,必须装上腿!它能在火箭回收过程中展开,让火箭‘站得住’……”一聊起火箭,试验负责人王铭刚就刹不住话头。

这个“站得住”的家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今年将迎来首飞。它的“老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开区,占地约95亩的“火箭大街”正在火热建设中。

“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施工,明年就能使用了!”蔡继征指着不远处说,“看这里!5层是火箭控制系统开发商,3层是卫星载荷制造商,1层是发射服务提供商……一栋楼就装下了产业链上下游!”

中国第一枚成功发射的民营商业火箭、第一枚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商业火箭、第一颗手机直连卫星……中国商业航天的一项项第一,正从北京经开区冲向宇宙。

悉心培育的“雨林”生态,促科研精进、为全球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一路走,一路看,“创新北京”为何如此生机蓬勃?调研组发现,在这里,政府的角色不是指挥家,而是悉心的园丁。

北京市委党校教授陆园园还记得2024年通过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的许多亮点:“不仅单设一章聚焦‘创新人才’,特别强调要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而且对收益分配机制、技术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陆园园对条例给出这样的评价:“有条例‘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的门会越开越大。”

政策的确定性,让企业敢下“十年注”。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只要是创新性强、符合北京市产业导向的项目,在关键成长期都会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相关负责人刘丹妮说。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北京市政府成立的8只投资基金已经累计投出了140亿元,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约360亿元。

“有了这些耐心资本的托举,创新型企业就有更大概率穿越‘死亡谷’。”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分析道,“北京的耐心资本力量正在增强,一批有耐心、重创新的资本成为高科技企业和科学家的长期伙伴。”

北京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胡庚就刚刚穿越“死亡谷”。他轻触屏幕,一边看着国产设备解析DNA序列一边说:“种子轮融资即将耗尽时,是园区协调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让我们拿到4000万元‘救命钱’。”

他的创业故事充满惊险:虽然顺利拿到了前两笔融资,但前沿技术研发的困难远超预期,试错的投入很大,现金流极度紧张。企业所在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紧急召开协调会,帮他获得投资。园区负责人说:“不能让硬科技企业倒在北京!”

如今,这款打破国外垄断的设备正在做投产前的最后测试。未来,它将用在畜牧养殖业,可以一次性检测上千种病原。

北京历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嘉宾很珍视办公室里的几只沙发。

“6年前,我们刚起步,园区免费提供了3个工位,减免了半年租金,会议室、打印机等设施也无偿使用。”后来,团队壮大到300人,园区办公人员主动搬进施工临建房,把办公室让了出来。

雷嘉宾手抚沙发:“这沙发是园区留给我们的,这就是北京创新生态的温度!他们打包出去,我们拎包入住,把这么好的环境让给我们,我们哪有理由不好好干?”

“用法治之墙挡住寒流,用改革的剪刀修去枯枝,再用服务的甘露浇灌幼苗。”陈玲说,北京正在培育创新的“雨林”生态。

置身雁栖湖畔,身后的长城巍然屹立,眼前的怀柔科学城,塔吊拼接起大科学装置的“拼图”……在这幅图景里,本土与全球、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界限,在北京的晴空下正悄然消融……

这种融合的“魔力”,让陈玲看到更宏大的图景:“北京,正为全球提供创新突围的新范式!”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董城 张景华 陈海波 贾月洋 本报记者 赵莹莹 孙奇茹)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赵莹莹,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