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巴山育沃土 渝水润富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1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颜安

4月,春潮漫过巴渝大地的田垄,农人俯身播种的剪影,在湿润的泥土上勾勒出与千年农耕文明遥相呼应的希望图谱

这幅延续了世代的劳作图景里,“农民增收”始终是最核心的命题——它是“三农”工作靶心的红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锚点,更是千万农户触手可及的幸福坐标。

农民增收,工资性收入当仁不让。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每季度发布的数据里,工资性收入往往占据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是农民增收的最重要保障。但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怎样让农村居民端稳就业“饭碗”?

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外出就业。市级多部门紧密协作,以农村群众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为指挥棒,制定精准实用的培训计划,再辅以交通补助、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政策,照亮群众的就业之路。

另一方面,竭力将“老乡留在老家”。在重庆多地,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提升同步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开始扎堆出现在悠悠三峡、巍巍武陵,薪酬待遇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持续助力农民工“雁归来”。

针对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重庆同样展现出细腻的关怀。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培育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如同一座座避风港,为那些无法远行的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截至目前,全市超10万脱贫人口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占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内外兼修、破题解难,这是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山城“解法”。

农民增收,经营净收入是重要来源。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首选。重庆多山,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大规模发展农业受到了一定限制。但与此同时,大山大江也馈赠了重庆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乡村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做足“土特产”文章,重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与此同时,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品牌推广和消费促进等活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

当一棵脐橙树富裕30万人、一碟“国民小菜”实现“富万家”、一颗小脆李变变成“金果果”时,“思路一变天地宽”的哲理在发展中愈发清晰。

农民增收,需要释放财产净收入潜力。

毋庸讳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土地、农房、水塘、村小闲置了下来,农民赖以生存的资产不能提供收益,自然成为了“沉睡的资产”。

改革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匙。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构建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着眼农业农村发展瓶颈障碍,重庆以一系列“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为牵引,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空置多年的民房收储到了村集体,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了质的提升;村级、乡镇级、区县级、跨行政区域的强村公司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发,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经营层出不穷,零散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闲置的农房、宅基地能够像淘宝网上的商品一样自由流通,农村资产交易的透明度、溢价率得到了空前提高。

农民增收,转移净收入的作用不可小觑。

眼下,农业补贴的改革方向力度不减,结构调优,正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于是,我们看到了养老、社会救济和补助为民生托底,也看到了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为生产护航,无不体现着发展所需、民心所向。

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去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4,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超过58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64.3万元,成果喜人。

从脱贫攻坚的山乡巨变,到乡村振兴的阔步前行,当就业帮扶车间的机器声与田间的蛙鸣声交响,当直播间的点赞数与丰收的欢笑声共鸣,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谱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田园诗——这是对千年农耕文明的当代续写,更是对“强国必先强农”的生动诠释。亿万农民的小康梦想,正如同春日的秧苗,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

原稿点击>>巴山育沃土 渝水润富路-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