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凌晨4时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气温刚过0℃,夜色还未褪去。
来自固原市二中、弘文中学以及宁夏全区各地共计2300多名师生却早已整齐列队,准备从学校出发,徒步赴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
路途崎岖,往返共有108里路,这些05后、10后在清明节前夕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新长征路”,去完成一个坚守了30年的约定。


凌晨出发,翻山越岭
2300名师生徒步108里祭英烈
清冷的晨风中,徒步队伍像一条蜿蜒的长龙,在黄土高原的沟峁起伏中前行。2300多名师生走过三里铺,行经青石峡水库,翻越黄峁山,到达古城镇,最终来到位于彭阳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后原路返回。

国际田联认证的全程马拉松是42.1公里,而这段“新长征路”全长27公里,往返52公里,也就是108里路。马拉松比赛在平坦道路上进行,而徒步的师生需要翻山越岭、爬坡过坎。
为确保安全,固原市提前进入“任山河时间”:学生们在校内加紧体能训练,学校联合家委会查看沿途路况、排除隐患,交警全程开道,医院全线保障,蓝天救援队、义工等单位均参与其中,爱心企业补给物资……
有的学生崴了脚,打着绷带也要继续前行;有的父女、母女齐上阵;还有一位男孩,在去年的徒步活动中突发哮喘,没能走完全程,今年选择再次挑战,不留遗憾。
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上午11点,队伍安全到达任山河烈士陵园。学生攥紧手中的白菊,擦去墓碑上的积尘,排队向烈士鞠躬献花。

六盘山脚下的固原市是革命老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就诞生于此。76年前,1949年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在任山河一带打响解放宁夏的第一战,36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此,其中154名烈士甚至没留下姓名。
有的无名烈士与学生年纪相仿,这种伤痛共情有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震撼,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慨万千:
“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承载起苦难。今年我也14岁,我站在你的墓碑前,心头一阵阵猛烈的震颤……”
“你的14岁是枪林弹雨,我的14岁却为朋友间的矛盾流泪。”
……4月3日晚上8点,师生队伍归来。家长拉起横幅,人们走出家门围在路旁迎接师生凯旋。这不只是一场祭奠,而是一座城市的“大思政课”。

1995年清明节前,固原二中初一年级(后初中部剥离成立弘文中学)6个班372名学生踏上征程。除少数生病体力不支的学生在返程最后5公里坐车外,绝大部分同学走完全程。自此,作为一项清明节前的特殊实践课,“百里壮行任山河”在这两所学校传承了下来。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至今已坚持了30年,共有3万多名学生在致敬英雄中传承红色基因。
30年来,无数少年在这里完成了一堂“青春必修课”,也留下了自己年轻的足迹和嘹亮的歌声。那些曾走过任山河的孩子已成为中流砥柱,有的在关键岗位贡献科技力量,有的成为教师、警察,又一次回到队伍里守护当年的自己。
对于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专家表示……
一是体现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们在凌晨寒风中踏出第一步,脚底逐渐磨出水泡,双腿开始酸痛颤抖,这种切肤的生理体验转化为对"长征精神"的具象化理解,身体参与的真实体验和内心共鸣远非数字技术模拟的战场场景能够提供;
二是体现在震撼的集体仪式感。凌晨四点的校园、晨雾中的山道、烈士墓前的默哀,这些时空要素共同建构成庄严的教育剧场,2300人同步完成108里征程,个体的渺小感消融在群体仪式中,红色基因的传递超越了知识灌输,升华为生命共同体的精神共振。这种内心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远非教室投影仪能够呈现。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作为一项具有深刻教育内涵的综合性实践,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方面也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
一是意义感的认知重构。凌晨出发、长途跋涉、体力透支——这些刻意设计的“艰难性”并非折磨,而是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存体验。当青少年在肌肉酸痛中触摸到“108里”与“烈士牺牲”之间的隐喻关联,实际上完成了对历史苦难的意义重构,奉献、坚韧等价值观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化为应对人生挑战的心理资源。
二是共同体责任的意识培育。2300人集体行进中,体弱者被搀扶、物资共享、口号共振的场景,青少年在相互依存中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天然生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微观社会模型,责任感诞生于“被需要”的真实情境。
郅庭瑾表示,这项活动的持久生命力,本质上源于它成功破解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个终极命题:如何让价值观穿越代际更迭而精神底色不褪?它没有依赖强制性的制度约束,而是通过创造“痛感与使命交织的体验”“可触摸的历史对话”“持续生长的集体记忆”,让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政治命题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践行和精神需求。当一代代青少年在烈士墓碑前献上自己用脚步丈量过的敬意时,他们真正继承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长河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文明延续最根本的密码。
此外,她还提出,在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宁夏固原的徒步祭扫活动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范本。这类活动的深化拓展可按照课程化、系统化、融合化为原则,与学科(或课程)关联并跨越学科边界,与学段(或年龄)特征适应又打破学段壁垒,与校园(或课堂)结合又超越学校时空限度,构建全链条、常态化的育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