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中国已展现出成熟姿态,就像一群孩童中突然出现的成年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7:45:00    

特朗普全球关税战暂时“中场休息”: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关税被延迟90天,中美仍在僵持;欧盟在推出报复措施之后,部分国家领导人,比如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美国与特朗普会晤。

这场贸易战将如何演进?中国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多朋友,同时在这场博弈战中获取更大利益?观察者网就此连线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面对中国在第一阶段贸易战中的“成就”,他警告,”切勿误判形势,认为当美国自身痛苦达到临界点时,特朗普政府就会退缩”。他还猛烈批评欧盟的进退失据,断言欧盟是这次关税战的最大输家。此外,他认为,若特朗普政府执意闭关锁国,中国正获得历史性机遇。

【对话/观察者网 高艳平】

只有当美国统治阶级承受的代价足够惨重时,政策才会转向

观察者网:您对特朗普4月2日发起的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关税有什么看法?您认为特朗普的动机或目标是什么?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特朗普政府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并非说这些目标正确,而是强调其清晰性。他的团队已通过大量文件公开阐述这些目标。需要明确的是,特朗普本人向媒体发表的言论与其背后的真实动机存在差异。其真实动机,简而言之,一方面是让美元贬值约30%,因为他们认为这将平衡美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减少从中国、欧洲等地的进口,并增加出口。

但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美元贬值的同时不丧失其国际主导地位。为此,他们需要说服盟友和竞争对手——无论是德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说服他们将手中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积累的庞大美元储备,用于不会削弱美元主导地位的领域。例如,特朗普政府试图说服日本:应将其持有的1.1万亿美元储备大量用于购买长期美国国债,或投资稳定币、比特币等资产,而非转向人民币、欧元或日元。其逻辑在于通过关税施压,再通过双边或多边经济谈判迫使对方接受条件。

当地时间4月16日,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赴美谈判代表赤泽亮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 图自特朗普社交媒体账号

这种策略并非首次出现。1985年罗纳德·里根政府通过《广场协议》对日本采取了类似手段:美方要求日元对美元升值,否则将对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0%-30%的关税。日本最终被迫妥协。但中国不是日本,特朗普的企图是全球性的。这就是特朗普政府背后的动机做的事情。

观察者网:我知道您在大学里教经济学,特朗普将关税武器化来对付中国,一度导致美国资本市场的崩溃:股市下跌、国债收益飙升。当时特朗普也企图说服民众:那就是当前的经济阵痛,是为了美国的长期利益。我的问题是,您认为这种“短期的阵痛是为了长期目标”的说辞有多少可信度?关税武器化能解决美国的问题吗?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我们必须拭目以待,看这是否构成真实的威胁。我毫不怀疑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威胁。请允许我做一个修正——这不仅仅是遏制中国。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其本质是试图彻底重构美国自1971年以来建立的货币与贸易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的再校准,不仅针对中国,也涉及欧盟。须知欧盟的年贸易额(虽略逊于中国)也高达2400亿美元规模。

这种情况与日本当年面临的处境具有同构性。我们需要将特朗普政府的行动与理查德·尼克松1971年的举措进行对比。彼时美国摧毁了自身创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始于1944年,一直运行至1971年),但这种方式给美国自身带来了巨大代价。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当前这种即使牺牲自身利益也要维持霸权的战略逻辑,与尼克松时期的做法如出一辙。尼克松冲击虽使美国在1970年代承受了巨大代价,但其冲击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尽管对美国造成严重损失,但对德国和日本的冲击更为致命,从而提升美国产业的竞争力。这种策略基于一个核心假设:德日资本家手握从美国赚取的美元,最终只能回流美国市场。如此一来,美国虽付出代价,但最终仍能获胜。只不过,这种“胜利”是以牺牲美国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至今仍有大量美国人未能从尼克松冲击的阴影中恢复。

需要明确的是,这绝非简单的美中对抗或美欧博弈。其本质是美国统治阶级为维系自身权力、强化全球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主动策略。若这种策略需要以美国民众承受重大代价为前提,他们仍会毫不犹豫地推进。因此,我要给中国朋友们的忠告是:切勿误判形势,认为当美国自身痛苦达到临界点时,特朗普政府就会退缩。只有当美国统治阶级承受的代价足够惨重时,政策才会转向——这才是决定事态发展的终极标准。

图自央视新闻报道

中国筹谋多步,欧盟却困于短期应对

观察者网:很及时的提醒。我们对欧洲人的反应也很感兴趣。欧盟对美国钢铁和铝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您如何评价欧洲的报复举动?您认为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会推动欧洲内部的团结?还是会加剧与美国大西洋同盟的裂痕?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我认为有必要将欧盟与中国的反应进行对比,这极具启示意义。二者确实处于相似困境:中欧均对美国存在数千亿美元量级的贸易顺差,这意味着在贸易战中双方都无法取胜。贸易战本质是不对等的——顺差国必败,逆差国方有主动权。即便美国民众承受痛苦,但顺差国的损失更为致命,因为关税工具只对逆差国有效。中欧在此面临共同困局。

另一相似性在于全球化退潮。自1970年代以来建立的全球经济“再循环机制”已走向终结——中国工厂、德国工厂、日本工厂生产商品出口美国,换取美元后投资美国国债、房地产等资产。这种支撑全球化的增长范式已彻底终结,即便特朗普卸任、民主党执政,也无力逆转这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结构性转变。

中欧都需重构经济支柱。对中国而言,继续依赖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对美净出口模式已不可持续。中国政府显然已清醒认识到这一现实。

因此,中欧都面临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需求。其逻辑非常清晰:中国无法继续依赖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净对美出口(无论是3000亿美元、3500亿美元还是4000亿美元,实际2024年为3610亿美元)。中国政府显然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欧盟同样面临这种结构性困境。必须明白,欧盟也无法再依靠净出口驱动模式。调整路径无非两种选择:要么陷入严重衰退(无人愿见),要么提升内部消费水平——将原本用于对美出口的商品转向满足内部需求。中国显然正朝着再平衡方向迈进: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构建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反观欧洲,我们缺失关键要素——欧盟缺乏中国具备的战略统筹能力。欧盟本质是27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布鲁塞尔的官僚机构既缺乏政治合法性,也缺少统筹规划的实际权力。现行制度框架下,欧盟根本无法制定实施像中国那样的系统性投资计划。

于是欧盟选择另寻替代方案,这种窘境令人扼腕。他们试图将军工产业作为替代出路,大肆宣扬要制造坦克战斗机,声称"俄罗斯即将攻占柏林"。这完全是虚构叙事——真正动机是要填补因无法与比亚迪等企业竞争而闲置的生产线。用军备开支替代产业转型,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权宜之计。

欧洲的应对堪称灾难。其反应不仅软弱无力、自相矛盾,更完全不符合当前局势的紧迫性。各方分歧严重:法国政府主张对美采取更严厉报复措施,但在贸易逆差状态下,所谓“报复”只能针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这正是马克龙政府的思路。而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则寻求与美国达成协议,若与特朗普谈判就必须做出政治代价惨重的让步。

4月3日,马克龙在会议上谴责特朗普发起的全球关税战,称美国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法方提议对谷歌、苹果、爱彼迎、优步等数字服务巨头征税,看似合理实则拙劣。中国经验提供了鲜明参照:中国选择战略性筑墙,将硅谷巨头拒之门外,自主培育科技巨头。这种战略决断力恰是欧洲所缺失的。

若欧洲采纳法国建议对数字服务征税,科技巨头或将从爱尔兰迁往纽约。届时欧洲若想升级博弈,就需效仿中国封禁谷歌,但这在政治上根本不可行——光是设想此场景就足以令欧洲政客们心脏病发作。

中欧战略思维差异显著:中国如棋手般筹谋多步,欧盟却困于短期应对。美国深谋远虑,中国高瞻远瞩,而欧盟连基本协调都难以实现——毕竟我们是由27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布鲁塞尔官僚机构既无政治合法性,亦缺乏统筹实权。这意味着欧洲注定成为这场关税战的最大输家,而特朗普正是这场乱局的始作俑者。

中欧需达成某种战略性共识,而中国应主动引领这一进程

观察者网:尽管,正如您所说,欧洲不是一个国家,欧盟是个无法作出正确回应的松散的联盟,对中国来说,仍然希望与欧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在捍卫自由贸易、全球变暖等议程上,我们是有共同利益的。就在前不久,西班牙首相访问中国,并与中国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考虑到美国的保护措施,你认为中国和欧洲国家在未来是否有机会加强合作,捍卫全球贸易体系?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当然。但我不认为这是为维护全球贸易体系而战,因为没有美国的参与,全球体系根本无法运转。但中国已展现出成熟姿态——就像一群孩童中突然出现的成年人。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坚持要求对等原则。当特朗普政府加征巨额关税时,中国立即采取反制措施。这传递出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号:中国已准备好翻开历史新篇章,不再依赖美国市场作为净出口支撑。这一点极其关键。

当前中欧共同面临的困境在于,双方都是贸易顺差国。国际贸易的本质决定了,不可能存在中欧互为顺差的双赢局面。必须有人承担逆差角色。因此,中欧必须跳出“两个经济体需要再平衡”的思维定式,不应再执着于追求特定比例的贸易顺差。中国可以继续扩大出口,但必须同步提升内需规模。这需要中欧达成某种战略性共识,而鉴于欧盟缺乏统一政府,中国应当主动引领这一进程。

具体而言,中国可提议与欧盟共同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携手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衰退浪潮。这种合作不仅能提振中欧内需,更能形成对特朗普关税战的有效反制。例如,中欧央行可与两方政府协作,建立联合需求刺激机制。更关键的是,中国可通过技术共享帮助欧洲重振濒临困境的产业——就像二十年前欧洲企业来华合资建厂那样。

中国绿色技术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电池、太阳能板等领域远超欧洲。针对瑞典电池巨头Northvolt等企业的生存危机,中国可提出合资方案,助力欧洲新能源产业发展。这种务实合作既能重建信任,也能让欧洲民众切实感受到中国诚意。尽管欧盟近期持续追随美国对华遏制政策,但中国仍应主动示好,为其创造战略转圜空间——即便不能期待欧盟接纳,至少展现了中国的战略格局与历史胸襟。

若特朗普政府执意闭关锁国,中国正获得历史性机遇

观察者网:您提到中国已经进入新的篇章,不过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维护者和支持者 。那么,当特朗普在破坏国际秩序的时候,您认为像WTO等这样的国际组织如何与时俱进,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亚尼斯·瓦鲁法基斯:这里有个根本性问题:当我们宣称"捍卫全球化秩序"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过去50年的全球化本质是失衡的。这个体系建立在危险的前提上——美国持续巨额逆差,吸纳中国、日本、德国等所有贸易顺差国的美元储备。这种模式确实让美国统治阶级获益匪浅,他们通过中国、日本、沙特、俄罗斯等国流入的美元进行资本运作。但中国不应为维护这种损害美国工人阶级利益、破坏全球南方发展的失衡秩序背书。

中国应当高举构建新型平衡秩序的旗帜。具体而言:与其维护旧体系,不如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全球治理框架。关于WTO、IMF、世行等机构——作为西方左翼人士,我始终认为这些机构服务于西方资本利益。但即便如此,中国若能推动世贸组织转向公平贸易机制,促使世界银行摆脱华尔街控制,构建多极化全球支付体系,这将是颠覆性的创举。

当前联合国已沦为美国霸权的工具,动辄使用否决权阻挠任何有益倡议。但若美特朗普政府执意闭关锁国,中国正获得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服务全人类的多边机制,不仅能削弱新冷战风险,更能争取全球南方支持,甚至可能推动欧洲避免陷入被战略忽视的困境。这是中国掌握的战略主动——用多边主义对冲美国单边主义,既避免新冷战升级,又重塑全球治理格局。这步棋下好了,将彻底改变世界权力平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