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实际用了242吨水,水表显示的却是800吨。
这是四川省三台县一小区业主的遭遇。看到水表上显示的用水量,该业主心生疑惑,找供水企业“理论”,用水量被调整为633吨。他仍存疑惑,选择了上网投诉。最终,供水公司将其实际用水量确定为242吨。
从800吨到633吨再到242吨,好一场戏剧性的“三级跳”!在这个过程中,业主用水量就像是一团柔软的橡皮泥,被随意揉捏成迥然不同的样子。
这究竟是为什么?
供水企业的说法是,一切都是因为“表位错误”——开发商在安装表后水管时,未按照正确的表位连接水表,导致水表显示数字失真。按照这种说法,业主用水计量有误,不能怪供水企业,要怪就怪开发商。
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开发商固然应为“表位错误”承担责任,但供水企业并不能因此而逃脱干系。
供水企业有责任确保用水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像商家不能以“秤不准”为由为自己的缺斤短两辩白一样,供水企业也不能以“水表不准”为自己的多算多收辩白。
这些年,在公共服务领域,各种拿计量工具说事的“案例”人们已见了不少。无论涉事企业怎么辩白,都难以消除人们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各样“技术故障”都“碰巧”是有利于相关企业的?
作为供水设施的一部分,业户家的水表在使用前是需要检查验收的。就算开发商最初接错了表位,供水企业也可能且应该在做必要检查时,发现并改正错误。像涉事企业这样,让“表位错误”长期存在,并将错就错,试图让当事业主去承受这个错误,很不应该。
为了维权,当事业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去年10月开始反映问题,到供水企业派人处理,时间就长达两个月之久。从这次派人到最后解决问题,又是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当事业主最终投诉到了权威的网络问政平台,涉事企业恐怕还不肯给出一个像样的说法。如果不是维权业主足够细心足够执着,基于“表位错位”的数据失真恐怕很难被发现被改正,用水量会一直“水”下去。
从这个角度看,已经下调的业主用水量似乎也“水淋淋”的。水表显示的用水量是错误的,下调后的用水量是怎么“调整”出来的?如果不对此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人们就有理由怀疑看似精准的数据也许是根据外在压力的大小“估”出来的。
这样一来,涉事供水企业的形象和公信力就成了问题。近几年,不少公共服务企业暴露出了这类问题。这一点值得警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