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7:40,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能入选?不如来湖北省博物馆,听听这来自2400年前的编钟绝响。
2025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和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项目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1978年,曾侯乙编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其上的挂件重2755千克。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

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最主要的原因是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曾侯乙编钟有3755字铭文,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
这些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国宝级物质遗产,也是珍贵的文献遗产。
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 王红敏:3755个铭文记录了当时我们祖先在公元前5世纪对音乐的认知,而且是声文对照的文献遗产,所以价值非常巨大。在同期同类的世界文献遗产中还没有类似的文献,所以在世界记忆名录里头,它也是填补了一个空白。

专家指出,特别珍贵的是曾侯乙编钟铭文还论述了前所未知的一钟双音、十二律和乐律学体系。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 曾攀:中国一直有黄钟大吕这样的成语,黄钟大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关于十二律的称谓,每个朝代都会把黄钟作为自己的标准音,但是在其他乐器上很难复原,但是曾侯乙编钟的铭文记载了每一个钟的音律的声高。这一件钟上的铭文告诉我们,这个叫兽钟之宫。兽钟是楚国对黄钟的称呼,这个声音就是当时黄钟的音高。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 曾攀:敲击钟的正鼓部能发出一个声音,敲击它的侧鼓能发出另外一个声音。一钟双音,是中国编钟的一个伟大发明,但是汉代之后这个知识逐渐失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实了中国古代具有这样的制造乐器的先进知识。
随州曾侯乙编钟不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十二音系统。“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是中国人在公元前5世纪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 孙晓辉:曾侯乙编钟铭文是一套数理逻辑严密的音乐体系,在曾侯乙编钟铭文中存在大量不为人知的音乐术语。比如28个律名,其中三分之二都没有见于存世文献,我们常知的只有黄钟大吕(十二律),它的重新现世对我们了解先秦音乐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作为公元前5世纪唯一存世的有声文献,随州曾侯乙编钟的铭文与乐音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活态档案”,是“人类音乐史的奇迹”。
微信编辑:凌山
审核:叶知秋
【来源:CCTV焦点访谈、随州发布、随州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