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柴嵘)今天是清明节气,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主任医师徐翠提醒,清明养生需顺应阳气升发的规律,通过踏青、饮食调养及防寒护阳等方式调和身心,为全年健康奠定基础。
徐翠说,《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清明踏青不仅能沐浴自然“阳气精华”,更有助疏解肝郁、提振精神。同时,清明时节空气清新、草木萌发,多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促进肺气宣发,唤醒身体活力。
饮食方面,由艾草制成的青团兼具温散寒湿与健脾养胃的功效,尤其适合在湿气重的清明时节食用。但糯米黏腻易滞脾胃,每日食用不宜超过两个,老年人、儿童及消化能力弱者更应慎食。
针对春季常见的情绪波动问题,徐翠建议通过放风筝舒展肝气,配合中医外治法巩固疗效。艾灸三阴交穴可调和肝脾肾三经气血;按揉太冲穴能疏泄郁结肝气、缓解胸胁胀痛;点按曲池穴可清热解毒,提升免疫力。此外,每日晨起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有利于固本培元。
徐翠表示,清明时节保持“春捂”非常重要。老年人尤需注意腰腹、关节保暖,外出踏青建议用衣物护住颈后大椎穴,避免寒邪直入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
踏青回家后可用艾草泡脚驱寒,水温以40摄氏度为宜,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达到温通经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