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学用结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4:39:00    

【光明时评】

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构建常态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探索科学规范育人模式。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社会,深刻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技术变革,如何把握契机,培养能够驾驭这些新技术的“数字公民”,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学用结合”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所谓“学用结合”,就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强调技术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人工智能课程通常遵循线性逻辑,即“基础理论—技术模块—案例应用”。这种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知识碎片化、脱离应用情景的困境,难以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有效联系。“学用结合”模式则强调在实际的教育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推动跨学科融合,同时采用多维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人工智能教育可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相统筹,将人工智能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课程及实践类课程融合实施,采用跨学科、大单元、项目式的课程实施模式。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利用AI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文本分析与情感识别。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真情景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与社会需求。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可探索将智慧校园场景中的技术与数据转化为探究性项目课程。比如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作业扫描批阅,构建精准教学系统,通过语音识别与大模型技术搭建课堂问答助手等。这些探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日常教学与管理,此类教育实践也让学生从“技术学习者”转变为“校园建设者”,真正实现学用结合。从“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出发,将理论学习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既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又帮助他们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用结合”的广泛实践,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探索课程内容更新与融合、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等。可尝试打造集教学资源、模型库和工具集为一体的“应用超市”,教师和学生可按需从中获取各种人工智能教学资源,还可与获得认证的企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AI实验室,进行真实的技术应用体验,或是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研发与应用项目。构建并完善开放协同策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等途径和形式,加快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扎实的成长。

(作者:余胜泉,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