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制造·美学·城市:创新与更新的对话”主题沙龙、“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北京巡展嘉宾交流观展活动分别在北京郎园Station城市书房、北京X美术馆举行。这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让大家看到多元视角下“制造美学”的无限可能,感受到“一座城与两亿人”共生共荣的情感连结。

据悉,“一座城与两亿人”双向奔赴的时代篇章近日在北京各界引发持续关注与讨论。这一热潮,始于音乐剧《东莞东》北京巡演,并借由“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北京巡展,进一步延伸至对“制造美学”以及“新工业文明”的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指导,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北京X美术馆承办。
艺术凝练底色,致敬两亿奋斗者的“在场”
当日下午,北京X美术馆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以及“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特别策划回顾展,再度掀起一波观展热潮。自北京巡展启动以来,展览备受首都文化艺术界人士赞誉,“一座城与两亿人”互相成就、成为美谈。

东莞本土艺术家李景湖与装置艺术《海浪》。
东莞,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是这座制造名城的鲜明底色。改革开放以来,超过2亿人来到东莞接续奋斗,用智慧与汗水,收获个人成长,也助力东莞成为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东莞深知,一座城市最大的文明,就是让居住其中的每个人获得尊严与机遇。于是,东莞以艺术凝练文明底色,致敬两亿奋斗者的“在场”。

李景湖装置艺术《瀑布》。
去年,东莞以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全国巡演为契机,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主题活动,成为人与城之间情感共鸣的生动注脚。“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可以说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通过装置艺术重构城市记忆,既是对东莞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艺术注脚,也是向“2亿分之一”的深情致敬。

李景湖装置艺术《英雄》。
本次当代艺术展,循着音乐剧《东莞东》的步伐,从东莞出发,走进北京X美术馆,走向全国。展览共展出东莞本土艺术家李景湖大中型装置类系列作品19件,既有其享誉国际的代表作品,如《白云》《瀑布》《今日放映》《数星星》,又有根据东莞各地生产材料制作的各形态作品,如《海浪》《你装饰了谁的梦》《同一个宇宙》,还有专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公共艺术装置等,如《英雄》《不朽》《青春》。

展览现场,流水线的精密与市井的烟火同场共振,处处都传递出人的“在场”感,可以看出东莞这座工业城市对人的关切,对“人—产—城—文”协同演进的新工业文明逻辑的思考。这场当代艺术展,让首都观众看到了“东莞制造美学”的艺术形象,也将改革开放浪潮中东莞2亿建设者的生命轨迹编织进更为宏大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图谱中。

与这些当代艺术作品交相辉映的,还有同场展出的东莞潮玩产品。摩动核、TOYCITY、玩乐童话、佳乐专以及狼博旺等品牌企业,带来东莞烧鹅IP、篮球城市IP劳拉、星甲魂将传IP天英星、三坛海会、哪吒等明星产品,从潮玩产业维度凸显“东莞制造美学”。
对话凝聚共识,展现“制造美学”无限可能
纵观历史,制造业的革新,从未止步于技术本身,它关乎城市的肌理、文化的温度,更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制造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交汇点,东莞提出“制造美学”理念,将设计、工艺、品牌塑造与文化表达相结合,探索制造与审美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不仅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也为城市空间的塑造提供新的视角。

在10日上午举行的“制造·美学·城市:创新与更新的对话”主题沙龙中,北京X美术馆馆长尤洋、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负责人董温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刘悦笛、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管理学院长聘教授邱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刘希言、众建筑联合创始人与主持建筑师臧峰、BUZZ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庄子玉、首创·郎园Station副总经理黄绍翔、艺术家李景湖等制造业设计、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制造美学”“新工业文明”进行了一场前沿头脑风暴。

“‘制造美学’的本质,是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表达。”董温彦认为,文化、科技、产业在经济、社会层面都实现充分融合促进是制造美学的最高形态。

“东莞提出‘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产城IP,对于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美学的发展而言,是具有独特的范式意义的。”刘悦笛对东莞这座制造之都在打造制造美学方面的创新探索予以充分肯定,称“东莞制造美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弥补了城市美学的空白,而且从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到理念之美,贯穿了制造业的全过程,将制造美学的整体图景打造了出来,而且将各个企业部门分门别类地纳入其中,从而使得东莞的产业获得了新的动能。这种制造美学的赋能,会给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美学的动能,而这种现代化其实与新中式美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邱晔从“思想引领”“产业重塑”“地方创生”等维度阐释了城市的美学创生,以美学制造为根、美学市场为魂、城市为载体,表明东莞正依托制造美学,努力构建美学经济的系统化立体打造。
从政策引领到实践落地,从精巧设计到艺术呈现,从产业升级到城市更新,这场“制造·美学·城市的对话”,多维度展现出“制造美学”的无限可能。
交流深化认知,传递“新工业文明”理念
当日下午举行的“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北京巡展嘉宾交流观展活动,通过策展人、艺术家、“2亿分之一”代表等嘉宾的分享与导览,让现场观众真切感受到制造美学在艺术与城市中的具象表达,感受到“一座城与两亿人”共生共荣的情感链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如果说工业搭起一座城市的骨架和脉络,那么文化则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去年,东莞在全国首次提出“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概念,以美学赋能制造升级,探索新工业文明的“东莞答案”。
“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以金属、塑料、电子元件为媒介,将冰冷的工业材料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艺术表达,展现的是生产与生活的交织、效率与诗意的共生,是在以美学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制造业的价值和贡献。

李景湖装置艺术《海浪》。
2010年的一个新机遇,让徐莎莉在东莞这座活力之城开启转型之旅。15年后,当看到当代艺术展所展出的作品《海浪》时,作为曾经参与东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2亿分之一”代表,她感慨万千,充满感恩与自豪:“时光瞬间将我拉回那年春天,有那么一群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梦想、聚沙成塔,在时代巨变、城市发展的浪潮中也曾翻涌我们友谊的浪花。”

“如果有人问我:东莞凭什么留住两亿人?我的答案是——这里让普通人相信奋斗的价值。高速发展的经济势能,让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面向世界的智能创造,让技术骨干有机遇成为大国工匠;在城市变迁、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人生的价值。”徐莎莉饱含深情的分享,说明了“2亿分之一”并非一个冰冷数字,而是一份充满温暖与情怀的“奋斗者共鸣”,回应了东莞把工业文明逻辑从“产—城—人”调整为“人—产—城—文”背后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东莞对“制造美学”与“新工业文明” 的探索,将以此为核,继续在时代浪潮中踏浪而行,奔赴无限可能的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龚名扬 章倩倩 通讯员 莞宣
摄影:龚名扬
【作者】 龚名扬;章倩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