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实是一种传递于代际之间的能量。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会积蓄于我们的身体里,成为我们行走于世的力量。从父母那里收获足够安全感的人,长大后更有勇气探索世界;小时候得到更多包容和理解的人,长大后也像阳光一样宽容而温暖。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很多人之所以有韧劲,看起来很坚强,并不是他们的心灵天生像老树皮一样粗糙,甚至像石头一样无感,而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得到了很多的爱。正是这些爱,让他们有能力面对这个世界,有勇气穿越生活中的黑暗与艰难。”
从这个角度说,被无条件爱过的人,自带光芒。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01
一个人儿时的经历
会影响TA的一生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
如果童年时,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而反之,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这甚至可能对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影响。这在心理学的概念中,就是人内心的“主客体关系”。

广州女孩阿云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人缘都很好,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
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自己能赢得他人的好感,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出现很多状况——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样。
做父母的,总想要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更为重要。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

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
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你们一定能行。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希望他们的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一次儿子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遭到一顿暴打。
这对父母的教育的结果是,他们的儿子长大后拒绝拉二胡,说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父母残酷地对待孩子,而孩子也学会残酷。

02
无条件的爱
可以照亮人的一生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因为他们深信,如果自己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
有心理学家说,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竞争式的快乐,即“我的孩子一定得比别人强”,这样我才可以快乐,否则就是痛苦。而条件式的快乐,就是预先设置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就会得到快乐,比如“孩子成绩差不多就行”“孩子健康就可以”。而人生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无条件式的。即不需要外界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这种心态折射在家庭教育里,其实就是无论孩子是否能满足父母的期望,是否走上父母期待的道路,都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而父母都可以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想做到这一点,你需要——
倾听与理解。看见孩子的情绪,听见孩子的声音。只有通过真实而有效的沟通,才能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进而给予适当的支持。
多表达肯定。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在他们有成果的时候及时肯定,可以逐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设定边界感。健康的爱需要彼此尊重,这其中包括接受对方的个人空间和需求。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允许他们的心灵与父母“分离”,只有这样,等孩子真正离开家庭,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无条件的爱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并不代表行为上的溺爱和纵容。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父母要做的是寻找TA这样做的原因,并建立同理心,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否定TA的情绪。

写在最后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评价,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不仅是父母要给予孩子教导,给孩子作出榜样,更多的是指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以让孩子形成更加健康的人格。
而反过来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正是因为它透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被长久忽视的人会习惯性忽视自己,而被无条件爱过的人一定自带光芒。
但是,小编想对所有人说,虽然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原生家庭,但是人的客体关系模式并非不可改变,方法很简单——学会自我察觉,认识自己,重新养育自己,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
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爱自己,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同时,允许一切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来源: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部分内容综合自《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著
图/LOST7